(记者:杨旸 通讯员:胡弘 谭路)
30岁的刘女士,不幸鼻咽癌二度复发,且化疗无效。因病变位置已经侵犯了颅底脑组织,她辗转国内多家医院求治,均被婉拒。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鼻咽颅底肿瘤MDT团队成功开展微创手术勇闯“禁区”,年轻的生命再一次被拯救。
鼻咽癌4年后再复发
刘女士来自湖北五峰,4年前她被诊断出鼻咽癌,经过及时手术及多次放疗治疗,她一度康复,也完成了结婚生子的人生大事。本以为病魔已经根除,但去年10月,她又一次出现了鼻出血,伴复视、头痛等症状,经当地医院检查诊断:鼻咽癌再次复发,而且还有了扩散迹象。
这一次,由于肿瘤侵犯的部位深入,已经接近颅底的后方。如果是选择手术,国内能开展该类手术的专家寥寥无几。
“得知复发的时候,我们正准备给宝宝筹备一岁生日宴,一家人刚刚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这次复发,比最初的诊断感觉更糟。”刘女士丈夫回忆说。
在医生建议下,刘女士决定先尝试放化疗。但经过三个月后恶性肿瘤仍然没有缩小的迹象,意味着对付鼻咽癌常用的放化疗手段已经失效。半年多来,刘女士和丈夫寻遍重庆、成都、武汉各大医院,均被告知“没有太好的办法”。就在一家人近乎绝望的时候,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鼻科及变态反应科主任许昱教授的一句“可以尝试手术”,让一家人重新燃起了希望。
多学科团队护佑生命
在反复查阅患者病情后,许昱告知刘女士,这次复发肿瘤藏得更深,病变范围已远超常规,包绕了岩骨段及破裂孔段颈内动脉、侵犯了海绵窦、颅脑组织等重要结构。
这样一个长在危险部位的复发的肿瘤,无论手术还是放化疗都非常棘手,如不积极治疗,只有等待生命的终结。再程放疗,副作用非常大,而且疗效也不是很理想。而选择手术,则可能面临术中颈内动脉破裂大出血,或是肢体偏瘫的风险。
“许主任,我的孩子才一岁,我不想只是她生命中的匆匆过客。”看着患者及家属期待的眼神,许昱教授反复斟酌后,决定为了生命“冒一次险”。
为了保证治疗顺利实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中心华清泉主任召集鼻科、头颈科、神经外科、放射科、介入科、肿瘤放疗科专家,组成鼻咽颅底肿瘤MDT团队,进行多学科讨论并制定了周密的手术计划及预案。
术前,在神经外科李明昌教授建议下,刘女士进行了颈内动脉血管造影及球囊闭塞试验(BOT),检查发现其左侧颈内动脉被肿瘤压迫变细,但侧支循环良好。针对复发性鼻咽癌患者,病变周边组织脆变易损,术中对颈内动脉等重要血管神经的保护和监控特别重要。若术中患者突发颈内动脉破裂大出血,还可以同步实施血管介入手术,最大程度的保证患者的安全。
经口鼻“自然通道”清除肿瘤组织
颅底部位,密布各种血管和神经,是手术的高风险区域。在内镜手术开展之前,该部位的手术难度大、创伤大、风险大,肿瘤常难以切净。而近年来,随着内镜微创技术以及手术影像导航等各种先进设备的发展,该部位的病变切除已由不可能成为可能,手术方式也由以往的开颅,转向经鼻腔这一自然孔道的微创手术。
手术当天,在麻醉科的密切配合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鼻科及头颈科团队在对颈动脉的多重保护措施下为刘女士实施了鼻咽侧颅底肿瘤切除的微创手术。历时10个小时,彻底清除了病灶,冰冻切片证实切缘阴性。
术后第2天,闯过生死关的刘女士已经可以下床自由活动。术后第3天核磁共振复查显示,肿瘤切除干净。刘女士术前的一系列症状不仅得到了改善,更重要的是她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许昱强调,复发性鼻咽癌手术,因为肿瘤常常累及颈内动脉、颅神经等重要结构,经常被形容为在“钢索上行走”,难度之大让人望而生畏,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心理素质有着极高要求。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鼻科团队多年来潜心钻研、在鼻内镜手术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解锁更多的疑难杂症,踏足更多的手术禁区,在内镜鼻腔、鼻窦、鼻颅底手术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编辑:张吟
来源:武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