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红安,原名黄安,位于鄂东北大别山南麓。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数十万子弟投身革命,14万英雄儿女殒身不恤。1952年9月,为了表彰黄安人民革命斗争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这是全国唯一的一例。
红安是仅次于井冈山、延安的中国革命圣地。这里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等三支红军主力,是两任国家主席董必武、李先念的故乡,走出了韩先楚、秦基伟、陈锡联等223位将军,其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授衔的有61位,居全国之首,被誉为“中国第一将军县”。
将帅故里写传奇“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
徐向前元帅曾为红安题词:“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他本人则是红安的女婿。
在红安众多将星中,上将韩先楚14岁投身革命,东北战场上,他指挥的部队因勇猛神速、所向披靡,号称“旋风部队”,他被誉为“旋风司令”;解放海南岛,他又创造了帆船打败兵舰、跨海作战并取得辉煌胜利的奇迹。韩先楚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人民解放军第四十军的首任军长。
作为开国中将,秦基伟因作战勇敢、提着大刀只身冲上前线,被称“秦大刀”;他腰插菜刀,夜闯太行山炸日寇炮楼,又被称“秦大胆”;抗美援朝战场上,他叫板美军将领麦克阿瑟:“同到地狱走我能活他未必!”被美军公认为最牛中国人民志愿军军长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1988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被朱德称赞为有功不居功的开国上将郭天民;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开国中将王近山;李先念称之为“老班长”,陈锡联、陈再道、秦基伟等将军称之为“老领导”的中将詹才芳……众将耀红安,这片红色土地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国工农红军的队列中,曾经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红安人,每4名英烈中,就有一个属红安籍。红安为革命的胜利献出了14万英雄儿女的生命,其中查明登记在册的就有22552人,新中国成立后仅剩下600多位红军老干部。
红色传承树新意 打好“文化牌”,多形式表现红安精神
红安精神作为革命战争年代在红安的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共同作风、共同信念、共同精神品质和思维方式的体现,不仅蕴含在固态的革命遗址、纪念场馆等红色物质文化资源中,也蕴含在共产党领导红安人民革命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革命故事、革命歌曲等非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中。
近年来,红安出版了《黄麻起义》、《黄安战役》、《宏安凯爱国将军》、《红安革命史》等近二十部书籍;制作了以大别山革命斗争历史为题材的故事片、影视剧、纪录片,包括《铁血红安》、《大别山之魂》等。借助于这些文化的、艺术的形式,红安精神在民间广泛传播。“小小红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样的情景剧当地几乎天天上演,老百姓积极参与,红安精神几乎是家喻户晓。
红色地标展新姿代表:黄麻起义纪念馆、七里坪开国将军陈列馆
目前,红安县对外开放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李先念故居纪念园、七里坪长胜街、董必武故居等,是民众来红安接受红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开展烈士公祭、祭扫英灵的重要场所。
红安县的七里坪镇曾被命名为“列宁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的足迹。为缅怀秦基伟、刘昌毅、徐深吉等十八位七里坪镇开国将军的丰功伟绩,这里建设有七里坪开国将军陈列馆,是红军精神家园。
七里坪镇的长胜街则保持着苏维埃时期军政机关的原貌。走在今日的长胜街,人们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的革命盛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指挥部、鄂豫皖苏维埃银行、列宁市经济公社、七里坪革命法庭、鄂豫皖中西药局……古朴的街道两侧,静静地排列着这些革命的遗迹,默默地坚守着岁月的沧桑,展示着70多年前的人民共和国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