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历了三次搬迁的“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终于重归江北汉钢厂区内(在琴台大道龙灯堤“汉阳铁厂”内)。
该馆是目前国内关于张之洞与“汉阳造”的唯一专题馆。
建馆源于外国人寻根 1994年,卢森堡在武汉展览馆举办“卢森堡—中国武汉百年之合作”展览,这次展览的主题是纪念中国第一炉钢水的出炉。1894年6月30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兴办汉阳铁厂第四年,以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炼出了中国第一炉钢水,震动世界。
当年援建汉阳铁厂的卢森堡专家后裔专程来汉阳铁厂“寻根”。可是,当年的汉阳铁厂已经没落。
归国后在家门口贴“福”的洋厂长
欧仁·吕贝尔是湖广总督张之洞请来的“洋高管”。他的使命是率领一支20人的技术尖兵,协助清府在汉阳建起中国最先进的铁厂。他的故乡卢森堡,是当时世界上最会炼铁的地区之一。
4年后,“汉阳铁厂”投产,于龟山脚下望江而立,吕贝尔出任总工程师。他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洋厂长(技术厂长)。
吕贝尔先生在汉阳铁厂一直工作至1924年汉阳铁厂停产,他在铁厂工作期间与中国人民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回国后还建造了中国式的住宅,并在家门上贴了一个巨大的“福”字。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辉煌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从黄鹤楼俯瞰,长江与汉水交汇,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鼎立,大武汉气吞山河。
武汉在近代获得的无限荣光,与一个人有着莫大关系,他就是张之洞。
张之洞是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又一洋务大吏,被誉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殿军。
他曾在湖北担任湖广总督长达十七年之久:他开办汉阳铁厂,为武汉成为中国最大工业基地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开办湖北枪炮厂,这是中国第一家兵工厂,“汉阳造”是其中最出名的武器;他兴办自强学堂,这是国立武汉大学的直系源头,为现代武汉成为华中乃至全国重要的教育、科技中心奠定了基础。
“汉阳造”选址
厂址经过了反复勘择,李鸿章主张选址在离煤近的地方,盛宣怀主张选址在离矿近的地方,张之洞从便于督察管理和产品的销售出发决定将铁厂建在省署武昌对江的汉阳。
张之洞提出了六大理由:原料便于运输;产品便于销售;人才便于通用;工程便于督查;用款便于监督;废渣便于处理。
汉阳,地处长江和汉水的交汇处水陆运输十分方便,世界各国吃水颇深的轮船均可在此停泊。当时汉阳的大别山脚下还是一片湖泊和沼泽,鲜有房屋和田地征地费用少,便于铁厂出渣,汉阳铁厂每年出钢渣约三万余吨。现在长江广场一带的地基就是由汉阳铁厂钢渣填筑而成。
“汉阳造”的辉煌与落寞
汉阳铁厂经历了官办、官督商办、商办三个时期,由创建、发展、到衰落历时48年。
它创建于1889年(光绪十五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在中法战争后准备在广州的凤凰岗兴办铁厂,并委托驻英公使刘瑞芬从英国购置冶炼炉及各种机器设备,正当张之洞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清廷调张之洞任湖广总督,督办芦汉铁路(现京汉铁路)南段。接任两广总督的乃李鸿章之兄李翰章。此人素乏远见卓识,上任不到半个月便以广州铁矿贫乏不宜办铁厂为由,建议将铁厂迁移至直隶(今河北省)或湖北。经清廷准奏,张之洞将铁厂迁移至湖北。
光绪十七年(1891年)一月,汉阳铁厂正式动工兴建,它的各种炉机设备、地脚镙栓全部都是从英国或比利时进口的。至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二十二日竣工。整个铁厂基建工程历时两年十个月,共耗白银五百六十八万两。
1896年4月该厂改为官督商办企业。为解决材料和设备问题,1898年开发江西萍乡煤矿,用马丁炉改造全厂冶炼设备,以制造钢轨。
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为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公司,并由农工商部注册颁发了营业执照。至此第一个由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公司诞生,汉阳铁厂改为商办。
抗日战争时期 ,汉阳铁厂部分冶炼设备内迁重庆,不能搬走的厂房全都炸掉了,其余被日军侵占。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收,作为敌伪产业清理结束。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政府在原汉阳火药厂遗址上重建汉阳钢厂。21世纪初,最老的厂房、机器,也只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
汉阳铁厂遗址在现今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现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
“汉阳造”曾名扬天下
从1896年开始,“汉阳造”武装了无数中国武装力量,晚清新军、北洋军、北伐军、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中央军、各路军阀以及包括游击队在内的各种正规及非正规武装。
可以说,“汉阳造”是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元老。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我国获得苏联的武器生产线,汉阳造才退出现役,转为民兵使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地人民武装部仓库中,还有大量的汉阳造。
“汉阳铁厂生产的钢轨,有‘钢坚强’的美称。”
2012年在位于四川省万源市境内的万白货运专用线一处山间铁路桥上,汉阳造铁厂生产的钢轨仍正常使用。万白货运专用线全长约20公里,修建于1975年,沿线穿越的都是崇山峻岭。这条钢轨内侧清晰铸有繁体字:汉阳铁厂造,是作为护轨使用的,已历经110多年的风雨。
镇馆之宝
【铁厂界碑】这是收藏的一块原铁厂界碑,这块花岗岩界碑向我们讲述着当时铁厂的辉煌历史。1889年,张之洞在湖北成立“湖北铁政局”委托精通洋务的蔡锡勇为铁厂总办,铁厂建成后,当时全国仅此一家,所以界碑上仅刻有铁厂界三个大字。辛亥革命后随着大冶铁厂、扬子铁厂的建成,为了加以区别,才冠以汉阳铁厂界字样(这块界碑是由原居住在睛川阁铁厂东码头附近一位居民捐赠的,据说是在50多年前,他的父亲搬回家作劈柴用的垫石。)。
铁厂界碑
【德高梁孟】为历史学家皮明庥教授所捐赠,匾长约3米,高约1米,上书“德高梁孟”四个湛蓝嵌边大字。虽经百年岁月,雍华褪去,但不凡风采依然不减。此匾是张之洞为其亲家梅卿夫妇六旬双寿祝寿所赠。“德高梁孟”取意古代梁鸿、孟光夫妇“举案齐眉”之典故,以颂其亲家夫妇德操甚于梁孟。
德高梁孟
【搬不动的“定汉神铁”】在国棉一厂后门,龟山北路旁有一块重约二百吨的帽状高炉残铁。是汉阳铁厂唯一遗留之物,其身世神秘,经历神奇,被史学界誉为“定汉神铁”。‘定汉神铁’为辛亥革命爆发时,工厂工人为避战火离岗,最后的一炉铁水凝结而成。经过测算,神铁重达200吨,含铁接近70%,就算是卖废铁也能卖40万元,加上它的文物价值,到底值多少钱谁也说不清,只能说是无价的。
若要把“定汉神铁”挖出来,至少需要2台140吨起重机同时起重,如要把它运走,需要200吨载重以上的平板车。无论汽车、火车、船舶、汽车轮渡运输,均无法承载重量,“定汉神铁”最终过江无望,专家一致认为,暂时将神铁就地保护起来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