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艘走过百年的军舰
这是一部写在钢铁上的历史
它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磨难与坎坷
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奋斗与激情
一艘中山舰,半部民国史
本期我们来聊聊千古不沉的
中山舰
主讲人
万学工,1968年11月出生,祖籍湖北新洲,武汉市人。中山舰研究会理事、辛亥革命网编审、辛亥革命博物馆特聘馆员,武汉著名的辛亥革命文物收藏家。
中山舰的来历及简介
中山舰原名永丰舰。1910年由清政府向日本订购,1912年6月建成下水。中山舰自加入中国海军以来,历经“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孙中山广州蒙难”事件、“中山舰事件”和“武汉保卫战”等五大历史事件,是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国民革命史上重要的历史实物见证。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欺凌不断加深,中国“睡狮”在西方列强的隆隆炮声中逐渐苏醒,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华夏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坚船利炮”的优势,纷纷主张学习西方造船、制炮、造机器等先进技术。
中国古代只有水师而没有海军,其部署特征是各地分防,散而无当。19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近代国防体系转型的完成,中国海军的建设与部署也逐渐定型.其初始形态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4支地方区域型。海军分北、东、南三个方向警戒海上。4支海军、3个方向的布局形态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深刻反映出近代中国在海洋方向面临严峻形势的历史背景。
1898年,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随后发布了“添设海军”“筹造兵轮”在内的数十道改革政令。在戊戌变法的推动下,甲午海战后被革职的海军将领重新启用,总理北洋海军,主持中国海军的重建工作。甲午海战后的中国造船工业出现了新的生机,同时清政府向欧美国家及日本订制了一批现代化的舰船,中山舰便是其中之一。
中山舰的构造
永丰舰造价为68万日元。该舰长62.1米,宽8.9米,排水量836吨,航速13.5海里/小时。有主副炮8门,舰上可装煤150吨和淡水16吨。满员编制138人,一般舰员为100人左右。造价为68万银元。永丰舰的体量在当时的海军队伍中,并不算最突出的,但在当时东西方同型的炮舰中,性能较为先进,火力较强。
这孙中山与中山舰的渊源
1922年6月16日凌晨3时,当孙中山回广州总统府处理事务时,陈炯明叛军兴兵作乱,炮轰孙中山在广州观音山粤秀楼的寓所。孙中山在护卫队的拼死保护下至天字码头,雇小艇登上宝壁舰,时任宝壁舰舰长的卢善矩成为营救孙中山第一人。不久,海军司令温树德与林树巍乘一小船至宝璧舰,晋谒孙中山先生。温树德指出宝璧舰实力不够雄厚,迎接孙中山到永翔舰住宿。当日上午十时多,孙中山先生又从永翔舰乘永丰舰派去的小火轮,到了永丰舰,以后在此长驻,然后退守黄埔,等待救援。这段历史称为“孙中山广州蒙难”。
1924年11月10日,为谋求中国的和平与统一,孙中山应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邀请北上共商国是。这也是孙中山与宋庆龄最后一次乘坐永丰舰,由广州至香港后转船北上。这次航行即是南北和谈的“破冰之旅”,也是孙中山与永丰舰的“告别之旅”。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肝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为纪念孙中山,桂军总顾问雷在汉致信国民党中央,请求将这艘陪伴孙中山先生走出困境、见证国共合作的永丰舰易名为中山舰。4月13日,广州国民政府举行永丰军舰易名中山军舰开幕式,胡汉民、廖仲恺等党政要员出席了命名大会并做了演讲,鼓励永丰舰官兵“秉承大元帅遗嘱,努力国民革命”。
下期内容
1937年,这艘注定被载入史册的中山舰投入到了抗日战争中,在武汉会战时期,这艘历经沧桑的中山舰,最后为何而蒙难?千古不沉的中山魂,又承载着中华民族怎样屈辱沉痛、跌宕曲折的历史?中山舰上那些烈士以及中山舰的打捞又将为我们带来哪些沉浮的故事?请锁定下期节目!
每周六、日晚七点到八点,武汉新闻广播FM88.4AM873,《非常往事》与您相约!
文、音丨韩玉
感谢浏览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