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非常往事
武汉市档案馆提醒您关注非常往事之武汉史话
小编提醒:不要忘记点击音频哟
汉口兴市之中心
01
政治中心
雍正年间,汉口已成为华中大镇,但汉口仍由隔江相望的汉阳管理,显得有些鞭长莫及。于是,雍正十年,在增设礼智司、仁义司基础上的同知署,驻于汉口黄陂街一带。同知,又称州同,别称司马,知府、知州的佐官。驻汉口掌管督粮、缉捕、江防、水利等事务。光绪二十五年(1899),湖广总督张之洞以汉口华洋杂处、商务纷繁、交涉日多,奏准置夏口厅公署,将驻汉口同知改为夏口抚民同知。
汉口黄陂街一带,紧邻同知署的是“汉黄德道兼监督税务江汉关署”,简称江汉关监督署。驻节汉阳的汉黄德道道台郑兰成为江汉关第一任监督。汉黄德道署分巡转核汉阳、黄州、德安府事宜,实际成为府上一级行政机关。署址初在布政使司(黄鹄山阴)左,后因监督江汉关税务移至汉口黄陂街一带,与同知署为邻。
02
金融中心
宁波帮“四大银行”之一的淅江兴业银行汉口分行成立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月一日,最初行址设于华界汉口黄陂街,首任经理徐维荣。汉口黄陂街一带在清末明初,拥有大量的钱庄、票号。刘鹄臣创办的谦益银号便设在汉口黄陂街大董家巷。1911年辛亥革命后,汉口发生的那场大火,有些钱庄倒闭,刘家一些房产亦遭焚烧。“谦益银号”为保持信誉,照常营业,如期如数付清存户的存款和利息。
03
文化中心
黄陂街一带的半边街(即统一街上段)始于1919年,至20世纪40年代,有书店12家。清光绪年间发行的著名的《鸿雪轩画报》,其编印馆就设汉口黄陂街大董家巷。光绪三十三年创刊的《国民报》报馆设在汉口大董家巷。光绪三十三年八月,由留日湖南籍学生主编的《铁道全编》,国内发行所设于汉口董家巷,这是我国最早介绍铁道会计的著作。
土垱一带早在道光年间便是有名的戏窝子。叶调元有一首竹枝词就是写在这儿看戏的情景:“俗人偏自爱风情,浪语油腔最喜听;土垱约看花鼓戏,开场总在二三更。”武汉最大的文化娱乐场所——新市场(民众乐园)就坐落在后城马路和土垱街之间。
04
商贸中心
黄陂街濒临汉水、长江,连接着五国租界与商帮林立的汉正街。汉口开埠以前,就是武汉三镇最为繁华的商业街肆,钱庄票号、茶坊酒肆、当铺银楼比邻而立。黄陂街一带的商家门面都做得大,铺子小的不来,没有名气的不来,本钱不足的不来。这条街只有3.2华里,不到汉正街的一半,却能通过100多条巷子,形成扎推生意。在这条街上,仅大药铺就有9家,武汉有名的中药铺都在这里有门面。
清朝初年,各县的机户将自织的手工土布用小船运抵汉口,或沿街贩卖,或卖给商行货栈销往外地。随首交易日益繁盛,手工布渐成行业,有了同业公所。到乾隆初年,布匹行已成为汉口“八大行”之一。花布街、白布街等就是当时著名的布匹交易市场。汉口工埠后,大量机织洋布洋纱进入内地,由于质地细密结实,成为武汉三镇极为畅销的商品,许多经营手工土布的商号也转而经营机织洋布。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来自上海的“阴丹蓝”风靡一时,由其制成的旗袍和服饰成为当时最为时髦的穿着。
清初,黄陂街一带的商业和手工业已十分兴盛,特别是铜器业更是名噪一时。康熙三十年(1691),铜器行手艺人在汉口半边街修建有“江南京南公所”,作为铜锣坊、徽锁坊、铜镜坊、红铜坊、铜盆坊、喇叭坊等铜器业的敬神和议事之所。许多铜艺人和作坊便相对集中,居民称之为“打铜街”。打铜街是“大货帮”集中地,主要生产居民日用的铜盆、铜壶、铜墨盒以及供神用的铜烛台、铜香炉等杂器。到清宣统元年(1909),武汉有铜器店800余家,汉口占700家。
爆竹发明于湖南浏阳。清代是浏阳生产爆竹最鼎盛时期。清光绪年间,浏阳大瑶刘姓巨富在汉口黄陂街开“唯一字号”爆庄,经营湖南生产的烟花爆竹,招牌字为时任湖北巡抚浏阳籍人谭继洵(维新志士谭嗣同之父)所题写。当时,黄陂街因靠近长江、汉水码头,成为湖南各爆庄的青睐之地,汇集于此的爆庄达20余家,成为湖南花炮一条街,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汉口兴市之记忆
01
汉口三义里
三义里12栋房屋建筑组成城堡般四方形,巷道大门形似城门,大门和后门雕有精致的欧式门饰。里分内全是由红砖砌成,繁复处,覆砖叠拱,错落有致;简约处,不施一砖一瓦的装饰。里分甬道平面呈“T”字形。墙角分别保留着麻城王□树堂、麻城唐馀庆堂、汉阳万南纪堂、黄安谢三元堂、武昌熊江陵堂等的地界碑,这也是这里分独具特色的地方。上世纪二十年代,这几家大概曾结拜为异姓兄弟,世代友好相处,便取名为“三义里”,体现出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基本精神。
1926年,专门生产北伐军被服的广州“贫民工厂”在汉口三义里租房设有一间发行所,推销棉纱、棉布。林彪的父亲林明卿是该发行所负责人。
02
平江商业公会旧址
平江商业公会旧址是一幢前在大董家巷,后通回龙巷的中西合璧建筑。立面门窗是拱券形的,大门外还有两根爱奥尼柱。平江商业公会的建立有两种说法:一说,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平江县旅汉销售纸、茶、油、麻四行商人,集资建“旅汉岳州府平江商业同人集会之所”;另一说,平江县商会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发动全县工商界人士捐资筹建平江县旅汉商业公会。1910年9月20日,县商会集资白银7.043万两,在汉口黄陂街大董家巷购进长5丈,宽3.5丈楼房一栋,作为旅汉商业公会会址,为平江县土特产品北销打开一个窗口。
1931年,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经济封锁,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成立“平江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贸易局”,通过商会当时有名望的工商界人士出面联系,运用武汉等地平江商业公会作渠道,出口苏区的茶油、茶叶等,从国民党统治区运进食盐和粮食,从而一定程度上改善着苏区的经济状况。
03
汉口业主会
汉口业主会成立于1912年,张仁芬、徐家钟等13人先后维持会务。从前进一路到三民路,进清芬一路后,马上可以看到一幢建筑的阳台上,有一下八边形上四方形尖顶的洋亭,这幢文艺复兴式建筑就是汉口业主会旧址。屋内对称方柱上方配有对称的牛腿衬着横梁。呈半圆形的门窗上方,大部均保留着从意大利进口的原装彩色玻璃。从天井外墙看到的长方形窗户上檐和下方,均装饰有方型水泥垂柱。精致的木扶手配铁花扶栏和水磨桃花石的楼梯台阶,显得大气豪华。楼梯的水磨桃花石的方柱上,配有深黑色的类似鼎一样的汉口业主会会标图案。
1911年武昌首义后,清军一把大火烧毁的汉口老城,为什么会在短短5年内得以大规模重建?这主要是通过“汉口业主会”等组织与政府协商、博弈乃至对抗的结果,甚至在规划、拆屋、地价等方面均不断地进行调整以迁就汉口商界,就连街道宽度也是由汉口业主会自定。这样,就使得汉口的重建快得异乎寻常。
04
清芬三路吴家旧宅
清芬三路吴家老宅正面,是3对直径大约30至40厘米的叠柱,1至3楼各一对柱子,外观格外气派壮观。年代久远的7级麻石石阶彰显出其庄重。屋内一楼客厅是水磨桃花石地面。镶在外面的菱形图案,里一层镶的是圆形与太阳花形相间的图案。里层天井恰到好处给上楼的木质楼梯增加韵味。楼上见房门上面小两扇小窗,每扇小窗上镶有4块小花玻璃,同样是意大利的产品。上到屋顶阳台可将清芬路一带尽收眼底。
05
清芬路武昌里
在商铺毗连的汉口清芬路,有一处低矮过街楼,挂着“武昌里1号”门牌,这便是武昌里入口处。里内主巷道一侧,排列着4栋联排式楼房,均为两层砖木结构,错落有致。这里曾是武昌县同乡会会馆所在地,故名武昌里。
清末民国初,设于汉口的武昌县同乡会与武昌县(包括现武昌区、洪山区、江夏区及青山区一部)仅一江之隔,可谓当时武汉各同乡会中距故土最近的同乡会。可以想见,当年这里所营造的乡亲乡情文化是如何的浓厚?为武昌同乡所举办的济困扶危、助学兴商等活动是如何频繁?
06
肖耀南私宅
当地居民反映,喜家巷14号(原为喜家巷12号)是肖耀南私宅。“老苏的博客”有《东行图记》一文说:“姨妈一家(肖幼平、肖小平家)旧址。萧家都已搬出,二楼旧屋已经归属于幼平前妻;平台的小间还属肖幼平名下。这里是六七十年代我比较熟悉的地方”。由此,可推断此幢房屋便是萧耀南私宅。
整幢楼房正面为3层,侧面为两层。从外观看,没有汉口昌年里萧公馆气派,虽说是单门独户,但与紧邻的蔡家中巷联排房形成一个整体。楼房有着汉口里分房屋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如石库门,正面2楼窗台由牛腿作支撑建于外。二楼侧面有一个略呈半园型的阳台。
07
吴国桢联排屋
吴国桢联排屋是与萧耀南私宅紧邻一排房屋,为蔡家中巷3、5、7、9号。每一个体的房屋有些变化,2楼或为铁栅栏走廊,或为钢筋水泥柱式栏走廊,或为窗式阳台,但却具有统一风格,有整齐划一之感。平凡中深透着典雅,简约中彰显着庄重,不失为民国时期民宅建筑之典范。
08
汉口培心善堂
培心善堂是汉口创建历史最久远、规模最大的善堂,在近代社会慈善事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善堂位于汉口洪益巷28号。楼内可见坚实的立柱和横衬木均涂有红漆,配有深浮雕、缕空浮雕结合的牛腿和花板。天井后屋外露的横柱上有“留云”二字和文官坐轿、武官骑马、亭台楼阁、城门松林等雕刻,虽曾遭过凿毁,但其雕工精美,仍可见老汉口建筑文化之魅力。内墙壁上鑲嵌有石碑5块,对研究武汉社会慈善事业史极具价值。培心善堂附属培心义塾后改为培心小学,现为市六职中。
09
晋和铁号组屋
位于汉口太和桥处有一组大约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房屋。通往长堤街东堤街街面的是6开面的两层砖混结构楼房,作店铺用;毗连着的是三层红四坡屋顶洋房,为住宿之用。红四坡屋顶洋房有两道大门,外门为红砖拱型,内门石库门;后门上方拱型门窗上镶嵌有一组彩色意大利进口玻璃。这组屋前后屋有通道。房角有青条石的界碑,界碑上刻有“晋和通前至后墙脚地界”字样。
10
汉口远东饭店旧址
坐落于汉口繁华的六渡桥的远东饭店,是一幢钢骨水泥结构5层的西式旅馆,底层面积200多平方米。自2楼起,每层向街处都有通长阳台。屋顶有方形塔楼,姿势宏伟,别具一格。
该楼1920年由汉兴昌营造成设计建成,广东煤矿商人王崇佑拥有产权,初取名“东安旅社”,因其设备繁华、房间宽敞、空气流通、交通方便,是当时武汉首屈一指的大旅社。后转租给余大宏经营,余大宏将其改名为“远东饭店”。该旅馆2人房间33间,2人以上房间47间,可住320人。1950年,该楼改为武汉市百货公司六渡桥门市部,简称“六门”。
11
汉口永大布店旧址
1930年,永大布店承租绸布公会地基,由杨汉昌营造厂承建建造三民路7号4层钢骨水泥楼房1栋,地租按一般标准减半,约定15年后房地无偿交还业主。
1939年1月26日,日商江南产业株式会社在汉口兴办公共汽车及小汽车出租,有大客车10辆,从三民路发车,行驶汉口市区主要街道。9月,日本东京横滨电铁株式会社和伪武汉特别市政府各投资50万日元,合办武汉交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武汉交通公司”,经营汉口、武昌公共汽车,汉口至武昌轮渡和出租汽车。从1939年到1945年日本战败,武汉交通公司一直在这栋楼办公。抗战胜利后政府收回此楼。
20世纪50年代初,此楼恢复为东风绸布店。
欢迎关注收听武汉新闻综合广播FM88.4AM873
每周六周日下午17点到18点
由主播韩玉主持的《非常往事》节目
你将听到更多关于武汉的记忆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非常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