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见微】华农两学生痴迷蝴蝶 一年做标本上万件

来源:淮安视听网时间:2017-03-23查看数:0

武汉教育电视台记者肖靓 陈玫宇发回报道:

在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里,有一间专门制作蝴蝶标本的工作室,创立一年多,工作室的主人——雷帅民和葛思勋搜集、制作了上万件蝴蝶标本标本,数量、种类之多让人惊叹。

今年读大四的雷帅民4岁时因为观看了一次蝴蝶展而爱上了这种美丽的小昆虫。多年后的高考,他一心报考农业类的大学,并最终如愿以偿地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专业学习。

“蝴蝶的颜色是结构色,比如西凤闪蝶,它是通过物理方式把光反射到你眼睛,看着是蓝色,其实它是褐色的。”说起蝴蝶的美,雷帅民滔滔不绝。

大二下学期,学校开设了昆虫学课,一下点燃了雷帅民制作蝴蝶标本的兴趣。经老师推荐,学校专门给他在校博物馆里设置了一间工作室。 雷帅民告诉记者,制作蝴蝶标本最难的两样流程是展翅和拉触角。“展翅就是你把翅膀打开形成多少角度,怎么对称,拉触角就是要拉直,触角比头发丝还细,就很容易拉断,断了的话还要粘起来,而且要无缝贴合。”

雷帅民的搭档是大二学生葛思勋,别看年纪不大,小伙子已经是全国蝴蝶吧的吧主了,曾经将一片碎成 20 多片的蝴蝶翅膀用一整天时间完美修复。他说,小小一只蝴蝶可是包含好多知识,“你看这些娟蝶,他们都是生活在高山,有很强的耐寒能力,所以它们都长得毛茸茸的,他们翅膀接近身体的部分是黑色,这样是为了保温,你从他们身上就能看到生物和自然相适应的过程。”

葛思勋告诉记者,用于制作蝴蝶标本的都是养殖的蝴蝶,欧美许多国家已经通过人工养殖来保护蝴蝶和产生经济效益了,但在我们国内,这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中国有2500-2700种蝴蝶,一级保护的就是金斑喙凤蝶。蝴蝶作为昆虫类,繁殖能力很强,其实捕捉是捕不完的,但破坏环境就很容易灭亡。我举个例子,19世纪英国掀起一股捕捉大蓝蝶的风潮,几乎全国疯狂,这么捕都没有捕完,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修建工厂之后,很快就灭绝了。”

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计划将目前只有200多个展品的蝴蝶馆扩建到2000多个,雷帅民和葛思勋正在积极配合蝴蝶标本的制作和维护工作,希望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认识蝴蝶,保护蝴蝶。

“我觉得做这个事情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不想等到以后蝴蝶都没有了,孙子问我,爷爷,蝴蝶长什么样子。”葛思勋这样说起他的初衷。